大学成为得到那样是可贺的,大学成为得到那样是可悲的。

核心提示

  1. 认知迁移:表达观点,还原用户认知背景
    • 不是而是
    • 指路:笨蛋,重点是经济
    • 推镜头:远景与近景→宏观与细节
  2. 管理注意力:主体+目标+约束条件→解决方案
  3. 知识萃取
    • 从人出发,把人作为具体的对象
    • 过程与 why ask
    • 着眼未来,其他可能性,避坑
  4. 说人话
    • 具体表达,不是判断,拒绝抽象名词
    • 场景化,交流场景
  5. 跟踪进度与反馈
    • 用事情催
    • 精准具体反馈,一步到位
  6. 优雅地向老师提问
    • 约束条件→极端情景
    • 大众误区,刻板印象
    • 内行外行,与其他学科的区别,独特的分析角度/研究方法/思维方式
    • 详细追问没听懂和为什么
  7. 没有任何道路能够通往真诚,真诚本身就是道路
  8. 营销,探究用户想要什么与为什么要,群体分类
  9. 信息增量,给用户带来价值感与重视感

Discussion

和麻薯一眼就在包图新书区看到了这橙色的得到图书,当时还拿起嘲笑了一番,没想到过了几天就真香了……

说起为什么真香,是因为自己一直都不喜得到,但是它还是越来越成功,于是就很想直到它是怎么“骗人”的。手册写的还是和现实的知识产品有不小的差距,零碎的要点式总结也一下子让人无法适从,但的确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手册,传授知识服务的心法,以及宣扬典型的得到套路。虽然看起来真诚,但却忽略了非常多的要点,这也是得到的秘方所在:

  • 为什么要这样做?
  • 知识服务的底层民工有明确的指引,总编室在干什么?总编室与领导依据的是什么?
  • 管理架构、权力架构、知识沟通设计缘由等等

每个要点之间没有逻辑链接,利用框架效应把读者束缚在明确的路线中,看不到路线之外的风景,弱化读者自主思考,变成知识的囤积,是得到控制读者注意力的方式,是它引以为傲的优势,也是最终只能成为一种知识消费品原因。

得到的服务对象也在手册中指出了:高中以上学历的人群。这就注定它为了学历低的人群而不得不妥协:为消费者服务,帮着读者上路,像 baby 一样照顾它们。但最终还要回到用户体验,让这些没有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人付费,还是要恰饭。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付费,为了收获感付费,为了值得付费,依靠的不是带领读者探索后获得的思维提升感,而是短平快的知识拥有感。

这里又延展到了我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:为什么看书和看别人解读书/听老师上课相比,看书对个人的提升更大。也就是说,为什么需要看(优质)书才能带来思维的提升与知识的内化,而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上课。其中的一点和上课形式也有关系。老师上课是块状的,知识点型的,是在跟着老师走想办法吸收;而自己看书可以与自己对话,可以停下来慢慢想,可以知道或者揣摩作者的用意,作者为什么想。

从信息结构看,老师传授是信息的被动接收,而自己看书的权力结构更加平等。这又牵扯到得到的另一个营销手段:包装老师,或者说营造得到的“教主”。得到需要这些教主定期传教,吸引读者注意力,为了教主而付费,而学习。但这些教主并没有给出下一步学习指引,并没有给出真正背后的思考过程与思维方式,而是继续寻找新的知识点进行贩卖。这其中的权力结构是十分不平等的。

曾经我和同学戏谑称,看网文不应该是一件 low 的事情,因为网文的剧情与套路高度工业化,看多了就能提升刺激阈值,越看就越觉得不得劲,这时候自然会转向站在网文反面的所谓正统文学。

得到也是一样,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程度非常高,能带领一群文化程度低的人进入知识殿堂。但看到许许多多在得到学习了几年后依旧留在得到,并且不知真正知识世界的面貌的人,似乎又是可悲的,似乎不能像网文那样转向正统,转向比知识囤积更高一阶的思维训练。得到营造了精美的知识产品,引诱读者吃下去,却让读者认为,知识就是这样的,学习也是这样的。

得到永远都不可能像他所说成为一所大学。大学给予的知识除了是能打包带走的技术,还有在阅读和训练中不经意间获得的思维上的提升。思维提升很玄妙,就像突然打通经脉,知道应该这样自己思考和看问题,形成自己的逻辑,而不是对着手册一条条照搬照抄,模仿对比,生搬硬套。在大学的第一学期,mn 老师就和我说,看 10 本书,自然会有感觉。我一开始还以为只是谦虚的笑谈,没想到真是如此。大学应该有中台的特点,教授与训练学生思维方式,能够拥有在之后的单打独斗中持续精进的实力,而不是用框架框住学生。就像士兵训练,除了教会他们怎么格斗与使用武器,实地演习和训练是少不了的,在过程中获得的感觉是无法言传的(感性知识)。所以国外的大学有很多学徒制,是有道理的。

得到和微信一样,比知识农场高不了多少,只不过一个圈养想要获取知识的人,一个圈养刚进入互联网世界的 baby,而这也是他们持续不断的收入来源。

可悲的是,即使是中国一流大学甚至都不如得到。既没有思维训练,也没有在传统应试这种课程中传递知识点的快感,更没有得到无微不至的对用户的“关怀”。

大学成为得到那样是可贺的,不少网红课程确实在向这方面发展,不少赚不到钱的文科确实在向这方面发展,学生能接受到的知识点和学习体验会有质的提升,科研就是应该说人话,而不是一堆知识黑话与知识诅咒。但大学成为得到那样又是可悲的,知识产品之外应该有更崇高的道路,指引更多人登堂入室。

当挣不到钱的老师都去做知识产品,当知识产品穷尽,谁知道会不会又是新一轮知识生产行业内卷的开始。

但总体来说,得到中对知识服务的要点与指导又是现在大学、科研欠缺的,许多方式依旧有其可取性,商业化的知识下沉(说人话)可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群体,也更真诚。

这也是我欣赏与敬佩的原点,以此为鉴。